北市第4場聯合海葬19人安息大海 殯葬處協助家屬完成先行者遺願
劉玟麗 / 臺北市104年第4場次聯合海葬於9月16日上午舉行,9時30分先在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追思音樂會,海洋風的會場設計,搭配可見光樂團「阿爸」、「時間都去哪兒了」、「手印」等動人歌聲和追思影片的催淚下,與會者各個眼眶泛紅。追思會後隨即搭乘專車前往八里碼頭,登船至防波堤外6,000公尺處(東經121度、北緯25度)海葬,這次有19位先行者一起安息大海。
先行者之一故田陳女士,生前就提及希望過世後能以海葬的方式辦理身後事,惟因早期(民國89年)尚未推行海上的葬法,故其家屬將先行者厝於北市陽明山納骨塔(已安厝15年之久),直到今年2月中旬,先行者的女兒於整理家中書本時,書中掉落1張泛黃手寫紙條,紙條上敘述著先行者期盼日後其骨灰能拋灑於海中,隨著海洋漂泊到世界各地旅遊,因此女兒決定完成母親的遺願,報名參加本次聯合海葬。
來自桃園的先行者家屬透過網路得知臺北市府推廣多元環保葬及海葬報名訊息,因家族一貫熱愛海洋,因此決定將祖父從高雄的墓地辦理遷出、替祖父及父親2人報名臺北市聯合海葬,希望藉由海葬,實現家父與祖父合葬回歸自然的想法。
殯葬處說:從參加海葬者的家庭故事來看,一般會想要參加海葬的原因大致有先行者生前交待身後要海葬、思想比較豁達,崇尚自然的長者、喜歡大海、船員,或是熱愛自由想以大海為家的人。政府是提供服務者,盡力在申請手續上簡便,儀程上溫馨隆重,來協助家屬完成先人遺願。
民政局表示,海葬突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人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海葬是繼土葬以後的重大改革,是人類思想的一大躍升。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葬若能慢慢蔚為風氣,將是未來臺灣殯葬文化另一特色。目前海葬流程,在海葬前需將骨灰再研磨處理,使其成為小顆粒或細粉,再用可分解的棉質環保袋盛裝,放入無毒可分解的容器(安息盒),盒內底置五彩石增添重量,當船行駛至法定海域,由家屬為先行者做最後祝福祈語後,將安息盒拋灑沉入海中,伴隨拋灑花瓣入海,取代焚香及銀紙。從92年推動至今已完成海葬儀式先行者計482人,人數逐年攀升。
殯葬處表示,105年度將持續規劃舉辦聯合海葬,予以常態化。並對所有參加環保葬的先行者,表達感謝,因為他(她)們樹立環保自然葬良好的典範,讓生命在大自然裡延續,讓愛永恆。綠色殯葬相關資訊可至臺北市殯葬管理處網站查詢(www.mso.taipei.gov.tw)。201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