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國際登月計畫 中央大學推動國際深太空合作
郭俊暉 / 1969年「門流滿計畫」成功登陸月球,開啟人類發片的偉大夢想。近幾年世界各國之積極展開「重逐月球」任務,台灣在國立中央大學的主導下,2024年時將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中大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已運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與日本民間登月公司ispace的HAKUTO-R Mission 2登月小秘整合研究成果,預計最快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推動國際深太室合作,鏈結國內與國際太空產業。
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表示,中大推動的國際登月計畫,絕非一步登天,而是累積超過五十年太空科學發展的深厚基礎,中大目前已成功主導或合作發射五顆小型人造衛星,一步一腳印,建構出最成功的飛行履歷,以及最高等級的技術就緒能力。過程累積許多寶貴經驗,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這是「中大一小步,台灣一大步!」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指出,所謂的「深太空」是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上的太空環境,當中的游離輻射環境,充滿嚴苛的挑戰,陽翼先進科技引介中央大學並促成與SpaceBD太空服務公司共同合作的「深太空輪射探測儀」(Deep Space Radiation Probe,簡稱DSRP),加入日本民間登月ispace的HAKUTO-R Mission 2登月任務。已在地面測試和驗證成功,去年12月運往日本JAXA筑波太空中心、準備參與ispace HAKUTO-R Mission 2任務。
中央大學「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是台灣第一個深太空科學酬載,旨在了解深太空輻射環境及其對人類科技產品的影響。其重量僅有400公克,相當於半斤茶葉的重量,設計完全由中央大學一手包辦,主要累積過去IDEASSat(飛鼠號)的開發實飛經驗,加以改良精進游離輻射容忍度,要讓游離輻射的風險降至最低。同時要掌握熱控,讓軟硬體設備在嚴苛的太空環境下得以運行。
張起維認為,此回最大的挑戰是,在台灣還在發展深太空酬數開發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順利整合及完成任務的科學酬載。同時HARUTO-R登月小艇成功登陸,並且自主運作也是一項必須克服的挑戰。所幸國外政府在鼓勵太空科技蓬勃發展同時,也鼓勵民間參與和投資,本次參與合作的日本企業透過相關競賽脫穎而出,其一定技術成熟度,希望本次任務能順利克服種種艱鉅的挑戰。
近年來立方衛星的崛起,可大幅降低衛星的發射費用與開發時間,掀起國際太空產業熱潮。此次的登月計畫的雄心壯志,建構於中央大學立方衛星累積的堅實基礎。從2021年1DEASSat(飛鼠號)、2022年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CU Boulder)和印度太空科學與科技學院(IIST)合作的INSPIRESat-1,乃至2023年與鴻海科技共同研製的PEARL IC和PEARL 18(珍珠號),2023年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的ARCADE。中央大學目前已成功主導或合作發射五顆小型人造衛星,從無到有,建構出中央大學最具有科學酬載完整成功的飛行履歷,以及最高等級的技術就緒能力。
太空科技的發展,人才培育是關鍵,此次「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的研發。除教授領航之外,也有太空系校友,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參與,培養他們動手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央大學在太空科學研究與教育之完整性,為國內獨一無二,長期持續參與國內外太空科學研究計畫,並與各太空研究機構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積極參與國家「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2019-2028),配合執行各項科學任務,培育下一代太空產業人才,以迎接更多全新的挑戰!2024/01/30
圖:台灣在國立中央大學的主導下,2024年將展開首次國際登月計畫。